觀點|學術論文的常用表格


科技研究資料經過整理和計算各種必要的統計指標后,所得的結果除了使用適當的文字表達外,常常還需用統計表(table)進行表達分析。表格所展示的數據比圖更加精確,但通常不能顯示數據之間存在的趨勢。同時,表所展示的事實比正文更加簡潔,并且能夠對它們進行直觀的比較。

在制作統計表時,除了要求內容簡明,重點突出,能正確表達統計結果,便于分析比較外,在標題(Caption)、標目(Heading)、分割線(Lines)、表格主體的數字(Data)、腳注(Footnotes)及其位置(Placement)和正文引述(Describe)也有一定的要求,以下對這幾方面進行說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案例實戰

以Table 3為例使用Excel和Word講解表格的基本繪制,其主要的步驟是創建表格和輸入數據,然后修改單元格的格式,最后調整線條的格式。

第一步:先在Excel表中整理實驗數據(平時的實驗數據也是使用Excel記錄)。然后復制到word中,再添加標題和腳注,選擇字體類型為五號的“Times New Roman”,如Table 3.0所示。

也可以直接在word中通過選擇“插入”-“表格”-“插入表格(I)”,在設定表格的“列數(C)”和“行數(R)”,就可以生產表格,再輸入數據和設定格式,同樣可以得到Table 3.0。

第二步:通過選擇“自動調整”-“根據內容自動調整表格(C)”,調整表格的寬度;通過選擇“合并”-“合并單元格”,實現某些單元格的合并,比如“#1”、“Ustertester”等;對橫標目和縱標目選擇“對齊方式”(水平居中)”,而對統計表內的數字選擇(中部兩端對齊)”,如Table3.1所示。

第三步:先選中整個表格區域,然后選擇“表格工具”-“設計”-“邊框”-“邊框和底紋(O)”,就會彈出如下圖所示的對話框,選擇“邊框(B)”設置為“無(N)”,線條“顏色”為黑色,“寬度(W)”為1.5磅,然后點擊“預覽”里的上邊框線和下邊框線,這樣就實現了Table 3.2中的上下兩根最粗的線條。

使用同顏色方法,選擇兩行橫標目,“寬度(W)”為0.75磅,然后點擊“預覽”里的中間邊框線和下邊框線。

最后就是要斷開“User tester”和“Proposedmethod”單元格之間的線條,選擇“8 mm”和“0.3 mm”兩個連續的單元格,線條“顏色”為白色,“寬度(W)”為6磅,然后點擊“預覽”里的中間邊框線。最后的結果如Table 3.2所示。

注意:

1 表格與文字的選擇

一個表格需要包含足夠多的數據,但是又不能多到使讀者不知所措。如果計劃的表格只有 1-2行數據,更可取的辦法是在正文中用一兩個句子說明這些數據,而無需建立一個表格。類似地,如果表格列出的是描述性詞語,而不是數字,可考慮是否真正需要將它們放入表中(也許在正文中用幾個句子描述更好)

2 表格與圖表的選擇

同一組研究數據,避免既用圖表達又用表格表達。表格的優點是可以方便地列舉出大量精確數據或資料,而圖形則可以直觀、有效地表達復雜數據。因此, 對于表格或插圖的選擇, 應視數據表達的需要而定。如果強調展示給讀者精確的數值, 就采用表格形式;如果要強調展示數據的分布特征或變化趨勢, 則宜采用圖示方法。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EasyCharts作者張杰,鏈接:http://mp.weixin.qq.com/s/LDoD-tK1OiOu7zhvS7Dx1w

材料人編輯部Allen編輯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