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屹Science重磅來襲:納米聚乙烯織物“智能”輻射降溫,我們離涼爽的夏天還遠嗎?(附視頻)
【引言】
能量消耗是人類21世紀面臨的兩大問題之一,房間的加熱和制冷占居民和商業能量消耗的大部分,在美國占能量消耗的12.3%。減少室內溫度調節能很大程度上減少全球能量的消耗。“個人熱管理”只對人體和特定的環境進行溫度的調控,與傳統調節室內溫度相比這種方法能有著更高的能量利用率。為了實現“個人熱管理”,必須更好的控制室內人體熱耗散的過程。
【成果介紹】
最近,斯坦福大學崔屹教授等在Science上報道了一種納米聚乙烯(nanoPE)材料,可作為夏天給人體降溫的紅外輻射散熱織物材料。皮膚是良好的紅外發射器,能確保紅外耗散的進行,設置一個合適的冷卻點,就能達到讓人體舒適的目的。一般材料中有較多基團的吸收如N-H、C-O等,其紅外光的透過率很低,然而PE(聚乙烯)的紅外吸收峰很窄,并且與人體輻射出的射線吸收峰相隔很遠,對紅外光的吸收較弱,因此能確保較大的紅外透過率,十分適合作為紅外輻射散熱織物材料。并且nanoPE有著直徑為50-1000nm的連接孔,孔的尺寸遠小于紅外波的長度,所以nanoPE有著較高的紅外透過率。但是nanoPE透水性和透氣性較差,于是將nanoPE表面改性為親水性后,連接孔就能確保空氣的透過性和排汗。將PDA(聚多巴胺)包覆在nanoPE上,可以確保nanoPE的“可穿”性能。需要指出的是,將nanoPE應用于衣物之中仍有很多的挑戰(如nanoPE織物的可洗次數等),想實現“涼爽的夏天”還需要科研工作者們繼續努力。
【圖文導讀】
圖1 nanoPE的光學性能和形貌
圖A為作者建立的模型,空氣溫度調控點與紅外透過率的關系。表明聚乙烯膜有著較高的紅外透過率,能在較高溫度對溫度進行調控。
圖B為nanoPE、通用PE與通用織物的紅外透過率測試原理對比圖。只有nanoPE能較好的滿足紅外透過率的要求,且對光不透明,而且能夠與體外形成空氣流通。
圖C為nanoPE紅外以及可見光透過率的模擬,其中nanoPE的孔徑為400 nm,厚度為12 mm,黃色陰影區域表示人體輻射。
圖D表示為基于人體輻射的各種孔徑的模擬加權平均透射比,隨著孔徑的增大,平均透光率從> 90%下降到80%,從而開始影響人體輻射的傳輸。
圖E為商業nanoPE的照片。
圖G為高分辨率的掃描電鏡圖像,孔的直徑僅為50-1000 nm,這是保證高的紅外透過率的關鍵。
圖H表明對nanoPE進行可見渾濁度測定,其與棉花一樣具有不透明性。
圖2 不同織物樣品的熱性能
圖A,B,C為模擬人體放熱不同樣品的降溫效果,nanoPE的降溫效果為最好,與人體溫度最為接近。
A圖為模擬人體加熱裝置圖,使用產生恒定的加熱功率的加熱元件來模擬人體皮膚,并用熱電偶測量“皮膚溫度”。較低的皮膚溫度意味著更好的冷卻效果。
B圖為模擬溫度不同材料下的皮膚溫度,nanoPE因其有著更高的紅外透過率而具有更好的冷卻效果。
C圖為不同樣品的相對熱量分布圖,只有nanoPE才能顯示出H型的金屬模型。
圖3 改性后的nanoPE作為衣物的性能
圖A為對PDA包覆nanoPE材料改性流程圖,滿足nanoPE作為織物的性能。
圖B為不同nanoPE的水蒸氣透過率,表明在自然環境下納米孔能夠滿足水蒸氣的滲透。
圖C表明PDA-nanoPE-mesh、PDA-nanoPE有著與棉相似的空氣透過率。
圖D中可知,棉具有最高的毛細作用,PDA-nanoPE-mesh由于PDA的雙層結構具有相近的毛細作用。毛細作用能夠使得汗液揮發,衣物有較好的舒適度。
圖E為不同織物的機械強度,PDA-nanoPE-mesh的機械強度能夠滿足纖維的加工。
圖4 PDA-nanoPE-mesh的性能
圖A表示為增加透氣性能的小孔,基本上從肉眼上觀察不到。
圖B,C為不同織物材料之間光學性能的對比。
圖D為不同織物材料中熱性能的對比。
通過性能的比較,nanoPE是一種作為“個人熱管理”的紅外透過織物較好的材料。
我們來一起看看這款神奇織物的原理。
【展望】
本研究通過改變nanoPE的加工方法來改善潛在的“可穿”性能是很有意義的,可以加快nanoPE在衣物中的應用進程。盡管PDA-nanoPE-mesh的織物很穩定,但是汗水蒸發、洗滌次數、耐磨次數和紫外吸收等性能還有待提高,要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還需要科研工作者們不斷努力。
文獻鏈接:Radiative human body cooling by nanoporous polyethylene textile (Science, 2016, DOI : 10.1126/science.aaf5471)
Science同期perspective:Nanoporous fabrics could keep you cool(Science,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h5577)
Science視頻報道:Video: The only thing cooler than this new fabric is no fabric(Science,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h7252)
本文由材料人高分子材料學習小組成員Andy_chen供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參與高分子話題討論或了解高分子材料學習小組招募詳情,請加材料人高分子交流群(298064863)。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