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干貨 | 還請收下: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積和孔徑分布的求得
材料牛注:
常見的多孔材料有分子篩、多孔碳及其著名的MOF哦!對于這些材料的比表面積、孔容和孔徑分布的測試是相當有意義的,因為其很多的應用都是基于多孔結構和大的比表面積。對于親愛的材料人來說,BET可是個“老朋友”了,都很常見,很多材料人都做過BET實驗,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這個“老朋友”嗎?那么,小編今天就帶您來詳細了解下這位“老朋友”!
【BET的基礎理論】
B、E、T其實是三個的名字首字母,他們分別是:S.Brunauer (布魯尼爾)、P.Emmett (埃密特) 和E.Teller (特勒),這三位在Langmuir吸附理論的基礎上于1938年提出的BET多分子層吸附理論(南京大學傅獻彩主編的《物理化學》上有詳細的介紹),基礎了著名的BET方程:
其中: P—吸附平衡時氣體的壓力;?P0—實驗溫度下吸附質的飽和蒸氣壓;V—吸附質(氣體)的體積;?Vm—標準狀況下,全部覆蓋一層時所需氣體的體積;C—與吸附熱和氣化熱有關的常數。
當然這個方程是基于一下幾個假設:
① 吸附劑表面是均勻的;
② 吸附分子的吸附與脫附不受其它分子的影響,即吸附分子之間無相互作用力;
③ 分子可靠范德華力吸附形成多層,但不一定等第一層吸附滿后再進行多層吸附;
④ 吸附層的層與層之間可以建立動態平衡。
將p/V(P0-P)對P/P0作圖可得到一條直線,由上述的BET公式即可的得出直線的斜率為(C-1)/VmC,截距為1/VmC,這樣就求出了Vm和C(不要急,后面會有用的!)。
注意哦,這個BET公式在相對壓力為0.05-0.35范圍內才適用(大于0.35會出現毛細管凝聚,小于0.05無法出現多層吸附)。
【等溫吸附曲線及滯后環類型】
圖1 物理吸附(右)及滯后環(左)的類型
等溫吸附曲線的六大類型:
由圖1(右)可以看到等溫吸附曲線的六大類型,我們可以對比自己所得到的等溫曲線類型,確定是屬于哪一類等溫吸附曲線類型。那么有什么意義呢?于是我們將相對壓力粗略地分為低壓(0.0-0.1)、中壓(0.3-0.8)、高壓(0.90-1.0)三段。
低壓端偏Y軸則說明材料與氮有較強作用力(?型,??型,Ⅳ型),較多微孔存在時由于微孔內強吸附勢,吸附曲線起始時呈?型;低壓端偏X軸說明與材料作用力弱(???型,Ⅴ型)。
中壓端多為氮氣在材料孔道內的冷凝積聚,介孔分析就來源于這段數據,包括樣品粒子堆積產生的孔,有序或梯度的介孔范圍內孔道。BJH方法就是基于這一段得出的孔徑數據。
高壓段可粗略地看出粒子堆積程度,如?型中如最后上揚,則粒子未必均勻。平常得到的總孔容通常是取相對壓力為0.99左右時氮氣吸附量的冷凝值。
滯后環:
這是由于毛細管凝聚作用使N2分子在低于常壓下冷凝填充了介孔孔道,由于開始發生毛細凝結時是在孔壁上的環狀吸附膜液面上進行,而脫附是從孔口的球形彎月液面開始,從而吸脫附等溫線不相重合,往往形成一個滯后環。
根據實驗所得的滯后環可以給我們一些提供一些材料孔的信息,H1是均勻孔模型,H2一般認為是多孔吸附質或均勻粒子堆積孔導致的,H3是片狀粒子堆積形成的狹縫孔,H4是由層狀結構產生的狹縫孔。
【比表面積的得出】
根據公式:
其中,SBET是BET比表面積,NA是阿伏加德羅常數,AM是每個吸附質分子占據的交叉截面面積,而MV是每克分子體積(22414ml)。對于液氮的BET測定,77K下N2分子的交叉截面積被假定為0.162nm2。這樣就可將上式化簡為:SBET=4.325 VM?m2.g-1于是就求出了比表面積。注意只能適用于??型,Ⅳ型等溫吸附曲線。
【材料孔徑分布的求得】
根據孔半徑的大小,固體表面的細孔可以分成三類:微孔(小于2nm),中孔(2~50nm),大孔(大于50nm)。N2吸附測定孔徑分布,利用的是毛細管凝聚現象和體積等效交換原理,即被測孔中充滿的液氮量等效為孔的體積。由開爾文方程:
其中:平衡蒸汽壓為P,飽和蒸氣壓為P0,表面張力為γ,T表示絕對溫度,R為氣體常數,M表示摩爾質量,r表示液滴的半徑。
由毛細管凝聚理論可知,隨著值P/P0增大,能夠發生毛細管凝聚的孔半徑也隨之增大。對應于一定的P/P0值,存在一臨界孔半徑Rk,半徑小于Rk的所有孔皆發生毛細管凝聚,液氮在其中填充。Rk與吸附質分壓的關系:
當壓力小于相對壓力時,半徑大于Rk的孔中液氮氣化并脫附出來。通過測定樣品在不同相對壓力下凝聚氮氣量,可繪制出其等溫脫附曲線。按照毛細凝聚理論,作出吸附質體積Vr(孔容)和Rk(孔徑)的關系,然后求出,對Rk作圖就得到了孔徑分布曲線。注:孔徑測定的范圍是2~50nm。
【為要用氮氣作為吸附質呢?】
在液氮溫度下(77K),在一定的氮氣壓力下,任何粉體材料的表面都可以吸附氮氣的分子,并對應于確定的平衡吸附量,這種吸附是純粹的物理吸附,而且是可逆的,即在回到室溫的過程中,所有被吸附的氮分子又都被脫附出來。當然了,如果材料和N2發生化學反應的時候,就不能拿氮氣作為吸附質。
以上是小編根據一些網絡資源和相關文獻整理得出,如有錯誤之處還請各位指出哦!
小編強烈推薦: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Solids and Powders: ?Surface Area, Pore Size and Density,這本書全面覆蓋了氣體吸附法(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壓汞法和密度測量法。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學術組朱德杰供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歡迎加入材料人編輯部學術組,一起進行材料頂刊學術動態的跟蹤和報道以及SCI相關知識科普等。加入方式:加入材料人MOF學術交流群(120199039),私信管理員“淡年華(QQ:601416321)”報名。
歡迎各大課題組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小編很給力,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Solids and Powders: Surface Area, Pore Size and Density,google很久沒找到。無意間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