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正式名單出爐,158位材料、化學科學家入選領軍人才!

日前,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入選人員名單包括兩個層次的五類人才,共計1635人。其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720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367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15人,教學名師195人;青年拔尖人才138人。?本次入選人數清華大學以25名高居榜首,浙江大學共有23人入選,位居第二。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也以較多人數緊隨其后。
其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從“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中遴選產生,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從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中遴選產生,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從“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遴選產生。
相比公示名單,本次共有16人被刷,其中包括3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6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5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和2名教學名師人選,青年拔尖人才全部通過。
“萬人計劃”簡介:
國家“萬人計劃”是一項涵蓋領域廣、涉及部門多、實施周期長的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由中組部、人社部等11個部委聯合推出,面向全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杰出人才、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給予特殊支持,旨在加快培養造就一批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強支撐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萬人計劃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杰出人才、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萬人計劃各層次人才如下:
第一個層次是“萬人計劃”杰出人才,其計劃支持100名處于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科學研究有重大發現、具有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人才。
第二層次是領軍人才,計劃支持8000名國家科技發展和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創新創業人才,包括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學名師和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等類別。
第三層次是青年拔尖人才,計劃支持2000名35周歲以下、具有特別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創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那么作為材料人,除了各高校的入選情況外當然更關心的是有哪些材料er入選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從事材料、化學領域研究的名單(PS:小編是純手打,挨個搜尋,所以如果有個別漏掉還請多多包涵):
| 1 | 郭雪峰 | 北京大學 |
| 2 | 付雪峰 | 北京大學 |
| 3 | 陳?興 | 北京大學 |
| 4 | 王新強 | 北京大學 |
| 5 | 汪夏燕 | 北京工業大學 |
| 6 | 郭洪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7 | 衛?敏 | 北京化工大學 |
| 8 | 尹梅貞 | 北京化工大學 |
| 9 | 田?明 | 北京化工大學 |
| 10 | 劉?力 | 北京化工大學 |
| 11 | 劉雪峰 | 北京科技大學 |
| 12 | 陳少華 | 北京理工大學 |
| 13 | 季葆華 | 北京理工大學 |
| 14 | 張?強 | 北京師范大學 |
| 15 | 王同敏 | 大連理工大學 |
| 16 | 賀高紅 | 大連理工大學 |
| 17 | 黃明亮 | 大連理工大學 |
| 18 | 梁長海 | 大連理工大學 |
| 19 | 樊江莉 | 大連理工大學 |
| 20 | 趙紀軍 | 大連理工大學 |
| 21 | 劉守新 | 東北林業大學 |
| 22 | 張?前 | 東北師范大學 |
| 23 | 朱美芳 | 東華大學 |
| 24 | 張清華 | 東華大學 |
| 25 | 陳禮輝 | 福建農林大學 |
| 26 | 江莉龍 | 福州大學 |
| 27 | 俞燕蕾 | 復旦大學 |
| 28 | 彭慧勝 | 復旦大學 |
| 29 | 魏志祥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
| 30 | 何?軍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
| 31 | 劉?麗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32 | 李?垚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33 | 何?鵬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34 | 郭海明 | 河南師范大學 |
| 35 | 曾明華 | 湖北大學 |
| 36 | 蔣健暉 | 湖南大學 |
| 37 | 潘安練 | 湖南大學 |
| 38 | 張曉兵 | 湖南大學 |
| 39 | 王祥科 | 華北電力大學 |
| 40 | 楊海波 | 華東師范大學 |
| 41 | 馬東閣 | 華南理工大學 |
| 42 | 王海輝 | 華南理工大學 |
| 43 | 楊中民 | 華南理工大學 |
| 44 | 祝詩發 | 華南理工大學 |
| 45 | 郭寶春 | 華南理工大學 |
| 46 | 張立志 | 華南理工大學 |
| 47 | 解孝林 | 華中科技大學 |
| 48 | 孫俊奇 | 吉林大學 |
| 49 | 張文科 | 吉林大學 |
| 50 | 張?皓 | 吉林大學 |
| 51 | 王?為 | 蘭州大學 |
| 52 | 張浩力 | 蘭州大學 |
| 53 | 劉軍林 | 南昌大學 |
| 54 | 李金恒 | 南昌航空大學 |
| 55 | 吳?迪 | 南京大學 |
| 56 | 顧冬冬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57 | 朱俊武 | 南京理工大學 |
| 58 | 曾海波 | 南京理工大學 |
| 59 | 李延軍 | 南京林業大學 |
| 60 | 趙?斌 | 南開大學 |
| 61 | 朱守非 | 南開大學 |
| 62 | 程方益 | 南開大學 |
| 63 | 戴世勛 | 寧波大學 |
| 64 | 王?訓 | 清華大學 |
| 65 | 許華平 | 清華大學 |
| 66 | 馬旭村 | 清華大學 |
| 67 | 程?易 | 清華大學 |
| 68 | 范同祥 | 上海交通大學 |
| 69 | 羅正鴻 | 上海交通大學 |
| 70 | 賈金鋒 | 上海交通大學 |
| 71 | 馮玉軍 | 四川大學 |
| 72 | 林?煒 | 四川大學 |
| 73 | 劉?莊 | 蘇州大學 |
| 74 | 嚴?鋒 | 蘇州大學 |
| 75 | 張曉宏 | 蘇州大學 |
| 76 | 唐建新 | 蘇州大學 |
| 77 | 馬新賓 | 天津大學 |
| 78 | 楊全紅 | 天津大學 |
| 79 | 封?偉 | 天津大學 |
| 80 | 胡文彬 | 天津大學 |
| 81 | 姜忠義 | 天津大學 |
| 82 | 范曉彬 | 天津大學 |
| 83 | 鄒吉軍 | 天津大學 |
| 84 | 丁?軼 | 天津理工大學 |
| 85 | 李?巖 | 同濟大學 |
| 86 | 李?振 | 武漢大學 |
| 87 | 汪的華 | 武漢大學 |
| 88 | 王發洲 | 武漢理工大學 |
| 89 | 劉?剛 | 西安交通大學 |
| 90 | 魏進家 | 西安交通大學 |
| 91 | 吳?彪 | 西北大學 |
| 92 | 付前剛 | 西北工業大學 |
| 93 | 殷小瑋 | 西北工業大學 |
| 94 | 劉?浪 | 新疆大學 |
| 95 | 唐睿康 | 浙江大學 |
| 96 | 俞書宏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97 | 傅?堯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98 | 汪毓明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99 | 俞漢青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 100 | 譚平恒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
| 101 | 王曉東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02 | 鄧偉僑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03 | 葉?茂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04 | 申文杰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05 | 李興偉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06 | 房本杰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07 | 張東輝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08 | 潘秀蓮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09 | 葉明亮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10 | 徐兆超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11 | 葉?寧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 112 | 羅軍華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 113 | 郭國聰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 114 | 李小森 |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 115 | 王朝暉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116 | 羅三中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117 | 郭玉國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118 | 葛茂發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119 | 劉志敏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120 | 趙永生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121 | 侯劍輝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122 | 王京陽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123 | 劉?崗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124 | 劉?暢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125 | 李?峰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126 | 李殿中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127 | 張?健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128 | 陳星秋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129 | 周亦胄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 130 | 周?峰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31 | 郭志光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 132 | 劉兆平 |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
| 133 | 閆阿儒 |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
| 134 | 李德寶 |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
| 135 | 史?迅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
| 136 | 劉宣勇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
| 137 | 黃富強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
| 138 | 劉元紅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 139 | 張新剛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 140 | 劉國生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 141 | 劉?文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 142 | 陳立桅 |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
| 143 | 張廣宇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 144 | 陳?澍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 145 | 周興江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 146 | 郭建東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 147 | 胡勇勝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 148 | 林?君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 149 | 唐金魁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 150 | 韓艷春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 151 | 謝志元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 152 | 王宏達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 153 | 金永東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 154 | 劉植昌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 155 | 吳明鉑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156 | 劉?詠 | 中南大學 |
| 157 | 紀紅兵 | 中山大學 |
| 158 | 張?靜 | 重慶大學 |
看來材料人的占比還是很大呢,這也可以看出,國家正在加大力度發展基礎學科。無論生活還是工程中,處處可見材料的身影,材料的難題不攻克,技術也就無從談起。
相信大多數人對名字都會有些陌生,大家更關注的會是排名(人之常情啦),小編就小小的排一下(PS:排名只代表各高校入選人次,還請大家理性客觀對待(●'?'●))
| 工作單位 | 計數 |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10 |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8 |
| 天津大學 | 7 |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7 |
| 大連理工大學 | 6 |
| 華南理工大學 | 6 |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6 |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5 |
| 北京大學 | 4 |
| 北京化工大學 | 4 |
| 清華大學 | 4 |
| 蘇州大學 | 4 |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4 |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4 |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3 |
| 湖南大學 | 3 |
| 吉林大學 | 3 |
| 南開大學 | 3 |
| 上海交通大學 | 3 |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3 |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 3 |
| 北京理工大學 | 2 |
| 東華大學 | 2 |
| 復旦大學 | 2 |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 2 |
| 蘭州大學 | 2 |
| 南京理工大學 | 2 |
| 四川大學 | 2 |
| 武漢大學 | 2 |
| 西安交通大學 | 2 |
| 西北工業大學 | 2 |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2 |
|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 2 |
| 北京工業大學 | 1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 |
| 北京科技大學 | 1 |
| 北京師范大學 | 1 |
| 東北林業大學 | 1 |
| 東北師范大學 | 1 |
| 福建農林大學 | 1 |
| 福州大學 | 1 |
| 河南師范大學 | 1 |
| 湖北大學 | 1 |
| 華北電力大學 | 1 |
| 華東師范大學 | 1 |
| 華中科技大學 | 1 |
| 南昌大學 | 1 |
| 南昌航空大學 | 1 |
| 南京大學 | 1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 |
| 南京林業大學 | 1 |
| 寧波大學 | 1 |
| 天津理工大學 | 1 |
| 同濟大學 | 1 |
| 武漢理工大學 | 1 |
| 西北大學 | 1 |
| 新疆大學 | 1 |
| 浙江大學 | 1 |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 1 |
|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1 |
|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 1 |
|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 1 |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1 |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1 |
| 中南大學 | 1 |
可以看出,中科院系統還是占據主要席位,其中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10人拔得頭籌,大連化物所近年也是捷報頻傳,在新能源等領域成果顯著。高校方面,天津大學7人占據第一,大連理工、華南理工6名緊隨其后。這三所學校都是老牌的化學和高分子學科強勢高校,人數占優也不足為奇。此次人才的增多也意味著更好的發展機遇,相信近幾年會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次的萬人計劃增選也是在推進雙一流建設后院士增選的又一領軍人才項目,相信中國高校在這些領軍人才的帶領下能實現預期的目標,早日躋身世界一流!
注:以上數據皆是手動統計,如有不太準確的地方還請海涵!
本文由材料人學術組Allen供稿,材料牛整理編輯。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大家庭。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RDD-2011-CHERISH,任丹丹,我們會邀請各位老師加入專家群。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