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陳經廣PNAS: CO2還原和乙烷脫氫串聯反應的活性位點
【引言】
?通常認為,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催化活性或選擇性主要由其活性位點的結構決定。對于金屬催化劑基底的合理優化則需要對活性位點及其結構-功能關系具有基礎的了解。乙烯(C2H4)是化學工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而CO2輔助乙烷(C2H6)脫氫成為乙烯的串聯反應則創造了一個既能夠有效利用頁巖天然氣中未充分利用的乙烷,同時又能減少人為排放CO2的寶貴機會。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陳經廣等研究人員通過原位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相結合,確定了在CeO2負載的NiFe催化劑上反應可能性最大的活性位點。實驗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FeOx界面位點可以通過選擇性地破壞C-H鍵并同時保留C2H6的C-C鍵從而產生乙烯,而在Ni-CeOx界面的位點上則可以有效地裂解所有C-H和C-C鍵以產生合成氣。對這兩個不同活性位點的可控合成使得合理控制反應的活性和選擇性成為可能,從而可以合理地提高在乙烷的CO2輔助脫氫過程中對乙烯的選擇性。該研究發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題為“Active sites for tandem reactions of CO2 reduction and ethane dehydrogenation”。
?【圖文導讀】
?圖1. CeO2基NiFe催化劑的流動反應器結果
(A)不同催化劑對C2H6的轉換選擇性和C2H4的選擇性,數據是通過在11-13 h之間流動的平均數據點計算的;
(B)在873 K類似的C2H6轉換反應中,不同催化劑對C2H4、CO的選擇性和CO2轉換的選擇性。
圖2. 在不同條件下的原位XRD剖面的演化
(A)2θ范圍為5.3°到6.9°的Ni1Fe3/CeO2。
(B)2θ范圍為5.3°到6.9°的Ni3Fe1/CeO2。
(C)2θ范圍為6.4°到6.9°的Ni1Fe3/CeO2。
(D)2θ范圍為6.4°到6.9°的Ni3Fe1/CeO2。
圖3. Ni K邊和Fe K邊的原位XANES光譜
(A)反應條件下,在 Ni箔和NiO參考下的Ni1Fe3/CeO2、Ni3Fe1/CeO2和Ni3/CeO2中Ni的K邊。
(B)在反應條件下,鐵箔、FeO、Fe3O4和Fe2O3為參考的Ni1Fe3/CeO2和Ni3Fe1/CeO2中Fe的K邊。
圖4. 環狀暗場(ADF)-STEM圖像和對應的EELS分析
(A)Ni1Fe3/CeO2的ADF-STEM圖像。
(B)在Ni1Fe3/CeO2中Ce(綠色)、Ni(藍色)和Fe(紅色)的混合圖像。
(C)Ni3Fe1/CeO2的ADF-STEM圖像。
(D)在Ni3Fe1/CeO2中Ce(綠色)、Ni(藍色)和Fe(紅色)混合圖像。
(E)在耗盡的Ni1Fe3/CeO2樣本中,FeOx覆蓋層的高分辨率ADF-STEM圖像。
(F)在耗盡的Ni1Fe3/CeO2(紅線)和Ni3Fe1/CeO2(綠線)樣品中,鐵剖面的EELS線掃描圖。
圖5. 氧化脫氫和干氣重整的能線圖
(A)Ni(111);
(B)Ni-封端-Ni3Fe(111);
(C)塊體-封端-Ni3Fe(111);
(D)FeOx /Ni(111)。
?【小結】
該工作結合實際情況,利用DFT計算的方法來確定了在CeO2基NiFe催化劑上的乙烷進行二氧化碳輔助脫氫的活性位點的兩種類型。研究結果表明,Ni-FeOx與Ni-CeOx界面是乙烷(選擇性C-H鍵裂解產生乙烯)和二氧化碳的干氣重整(高效C-C鍵分離產生合成氣)的最有可能的活性位點。對于CeO2基NiFe催化劑,主要是由于Ni-FeOx界面的形成取代了Ni-CeOx的界面,從而Fe在控制乙烯選擇性方面發揮了作用。這些研究結果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活性位點與催化性能之間的關系,同時可以為CO2還原和乙烷脫氫的串聯反應中的氧基金屬催化劑提供調節和控制活性與選擇性的策略。
文獻鏈接:Active sites for tandem reactions of CO2 reduction and ethane dehydrogenations (PNAS 2018, DOI: 10.1073/pnas.1806950115)
本文由材料人計算材料組Annay供稿,材料牛整理編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人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 。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