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和專利指導意見出臺后 是要變天還是換湯不換藥?
這兩天疫情肉眼可見的好轉,總算看到出門的希望了。不過網上是一如既往地熱鬧。教育部、科技部接連兩個炸,左手專利右手論文,把國內科研圈徹底轉沸騰了。筆者也湊個熱鬧多嘴聊幾句。
稍微看了下網上很多人的評論,有的認為這是要變天,有的認為這是換湯不換藥。
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沒有更好的評價體系出來之前,SCI評價體系的地位還是在的。但是破四維喊了那么久,這次科技部、教育部幾個卡著科研經費、職稱、評獎的部門接連出了細化的規則出來,不會帶來改變那也太不把他們當回事了。
那么,這些文件的出臺會有什么變化呢?筆者在這里根據兩篇文件中感興趣的內容簡單列舉一二。
1.部分收費比較貴的期刊要遭殃了。指導意見是這么說的“對于單篇論文發表支出超過2萬元人民幣的,需經該論文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學術委員會對論文發表的必要性審核通過后,方可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中列支。”直白一點,版面費超過2萬人民幣,大約2800美元,一般就報銷不了了。筆者看到材料人有一位作者統計過版面費——《上百家材料期刊版面費盤點》,大家可以看看有哪些超過了2萬!還真是不少。
如果版面費保持不降的話,這個時候就能看出單位學術委員會認可哪些期刊了。
2.商業信譽堪憂的期刊也要涼了。指導意見說了 “對于發表在“黑名單”和預警名單學術期刊上的論文,相關的論文發表支出不得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中列支。”也就是說,只要進了黑名單,來自大陸的論文版面封就甭想收了。
3.國內期刊政策繼續傾斜。對于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代表作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3。如果是5篇代表作就是1-2篇。這條規定是既保證發表在國內期刊上的論文質量要高,也保證了數量。
指導里特別提到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要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像Nanno research、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Science Bulletin、National Science Review是被《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列為領軍期刊的。
這往下發展下去,有些國內期刊真的會高攀不起了。
?4.對于普通科研工作者來說,靠論文數量取勝沒有多大優勢了,如果沒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傍身,日子怕是不好過。先不說自己的代表作的數量,就連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每個評價周期代表作數量原則上不超過20篇,學校原則上不超過40篇。現在猛的學校一年NS正刊都好幾篇,再加上子刊湊吧湊吧可能數量就夠了。
而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不允許與獎勵獎金,這也意味著一筆可見的福利沒有了。
不過對于還處在評選副教授、教授沒上岸的青椒們,可能更關心的是之前的學校評選規則還作不作數了。
5.專利方面關注的少,有兩點比較有意思,一個是職務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另一個是明確產權歸屬與費用分擔。
職務科技成果披露制度指出“未經單位允許,任何人不得利用職務科技成果從事創辦企業等行為”,也就是說沒有跟單位談攏之前,甭想成果轉化了。
明確產權歸屬與費用分擔則要求“發明人不得利用財政資金支付專利費用。”再加上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的“停止對專利申請的資助獎勵,大幅減少并逐步取消對專利授權的獎勵”,這就意味著申請專利的錢不報銷,也不會有獎勵。
如果不能轉化,專利就成了負擔,倒確實解決了“重申請輕實施”的問題。呵呵。
?另外,這項政策的出臺,對于專利申請撰寫、申請行業來說,是個噩耗。
?總的來說,兩個意見的出臺,肯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但是筆者認為,對于普通科研人員來說,傷害最深的應該是不可量化的評價指標以及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變動的政策。因為他們既不是政策制定者也不是評審者。
本文由不知名的掃地僧供稿。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