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追溯至1862年的旗艦刊,能否續寫輝煌?


一、導讀

Chemical Communications(ChemComm,簡稱CC),相信化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應該聽說過這本期刊,這本可以追溯到1862年的綜合性化學期刊可謂歷史悠久。目前,是年發表量最大的通訊類化學綜合期刊,此刻,大家可能會聯想到另兩本知名化學期刊—JACS和Angew,分別創辦于1879和1887年。從歷史淵源來講,CC的歷史更為悠久,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本百年老刊。

二、ChemComm簡介

CC的發展史像極了一所百年高校的發展, 1849年,英國的化學學會創辦了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該刊從1862年起更名為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此時正是CC的最早發端。隨后,這本老牌化學期刊歷經了多次更名、分刊和合并。1980年,化學學會吸納了英國其他幾個學協會,正式成立英國皇家化學會,隨后這本期刊的不同部分逐步演變為后來的Chemical Communications, Dalton Transactions, Faraday Transactions?以及?Perkin Transactions等期刊,其中,CC的正式獨立成刊是在1996年。

在CC的發展史上,有超過1000多篇論文出自諾貝爾獎得主,值得一提的是,2012-2015年間,CC的主編為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ichard R. Schrock。正是其擔任主編時期,CC的影響因子和發文量均達到了歷史最大值。

如下,為CC的歷史淵源:

  •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1862 – 1877)
  •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1878 – 1925)
  •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resumed) (1926 – 1965)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London) (1965-1968)
  •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D: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69 – 1971)
  •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72-1995)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96 – Present).

圖2.1 ChemComm的收錄信息

目前,CC在web of science中收錄于化學綜合類期刊(圖2.1),盡管位于JCR的Q1區間,但排名并不靠前。

三、ChemComm發文與影響力分析

作為RSC旗下三本綜合化學旗艦期刊之一(另兩本是Chemical Science和?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想要分析CC的整體發展趨勢,我們需要將時間跨度拉長,也需要同另一本化學頂刊—JACS,進行對比分析。盡管這兩本期刊看起來似乎不具有直接可比性,但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將它們進行對比分析還是可行的,同屬于非營利性學會創辦的綜合化學期刊,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

圖3.1 CC和JACS二十年影響因子變化趨勢

圖3.1為2000-2019年間,兩本期刊的影響因子變化趨勢圖,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二十年前,兩本期刊的影響因子比例為1.63,二十年后則變為2.43。在2011年前,兩刊的增長速度近乎相似,兩條平行的軌跡各自逐步增長;而2011年開始,JACS的增速明顯加快,而CC經歷了4年的緩慢爬升達到6.834后,一路緩慢下降并保持平穩。盡管2019年的數據上,JACS似乎經歷了微降,但根據目前的數據計算,今年出爐的2021版JCR中,其影響因子應該會達到一個歷史極值(極有可能無限逼近或突破15)。

那么,CC的及時影響因子會是多少?

2020 IF =6.0199

沒錯,繼續保持平穩,應該會保住6的位置。從二十年的趨勢看,似乎CC的影響力呈現了波動性變化,最終定格在一個平穩的發展軌跡上。那么,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圖3.2 2000-2019年間,CC和JACS二十年ARTICLE+REVIEW變化趨勢

圖3.2對比了兩刊在二十年間發表的研究性成果的發文量趨勢,兩本期刊從2007年開始,發文量開始遞增。最終,2011年的CC超越了JACS的發文量,并最終在2015年達到了3840篇的歷史極值;而JACS則正好相反,從2010年開始,保持平穩下降的趨勢,并在2013年開始了明顯的縮減。2016年,CC也開始發文縮減,但總體保持在高于JACS發文量的水平上。

最為有趣的是,CC發文量高于3000篇的時期,其影響因子正是最強勁的階段,基于影響因子的算法,2014-2015年間的高發文量直接導致2015-2017年間的影響因子下降。盡管隨后進行了發文控制,但影響因子卻沒有因此得到提升。反觀JACS,發文量控制則明顯促進了影響因子的快速增長。在2008-2015年間,正是在CC的兩任主編Peter和Richard的努力下,其發文量迅猛增長,并實現了2012起年發表100期的壯舉,成為化學界最大的通訊類期刊。

圖3.3?CC的國家和地區發表量

圖3.3中,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文量分布中,中國以總量31%的占比位于第一,而CC的創辦國——英國,則僅僅位居第四,發文總量僅為中國的1/3左右。中、日、韓,以及印度的貢獻尤為突出,正如CC主編Richard在2012年的社論里所說:“The most rapid growth is?in the number of submissions from Asia,?in particular China,?where ChemComm?is?both well known and popular.

圖3.4?中國在CC二十年發文占比趨勢圖

當然,僅從數量上并不能反映中國這些年在CC上的發文增速,圖3.4描繪了二十年來,中國發文數的占比趨勢。從最初的不到5 %,增長到2011年的30 %,并一直飆升至2020年的52.7 %。二十年的發展見證了中國基礎科學的迅猛發展,誠然數量不能代表質量,但從弱到強的路徑里,可能數量是必由之路吧。

圖3.5 ?CC上“perovskitegraphene”發表量

影響因子的趨勢里,我們看到,在能源大熱的時期里,CC卻一路下跌,那么,在CC上發表的文章里,“鈣鈦礦”和“石墨烯”的發文數會是什么情況呢?我們僅僅采用鈣鈦礦一詞,而不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希望能包括進包括無機鈣鈦礦在內的全部體系。如圖3.5,perovskite和graphene的總發文量分別為355篇、1644篇,例如,鈣鈦礦的年度發文數不過百,石墨烯稍微占據優勢,也不超300篇,并且一路下跌。當然,在JACS上,這兩個主題的文章也并不多,但相比CC更高的發文量,其對引用的貢獻并不大。CC的整體發文主題更加偏重化學領域那些傳統的、經典的方向,而這些方向,能發表在CC上的成果并非是沒有影響力的。

四、ChemComm審稿

2014年,CC出版的一篇社論里提到,其拒稿率約為65%,首次online的平均時間約為40天,為化學領域最快!CC官網目前的信息是,首次審稿決定時間大約為提交后的三周內。

CC的官方介紹里,有兩個詞比較特別—“fairly and efficiently”,公平與效率。筆者為CC審閱稿件50多篇,從這些審稿經歷看,編輯給審稿人的時間是7天,時間在同類期刊里是最短的。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兩個審稿人的意見反差很大,都會找新的審稿人進行仲裁,沒有出現過只靠一個審稿人的意見來做出審稿決定的情況,這一點其實非常難能可貴。因為很多期刊,只要一個審稿人有負面意見,就會拒稿,而且繼續申訴的可能性也不大。以上僅為筆者自己的審稿經歷得出的判斷,僅供參考。

?最近,CC的審稿要求進行了調整,對稿件的重要性的要求也提升了,之前的審稿要求是:

  • For acceptance, a Communication must report new, primary researchthat is of high urgency warranting rapid
  • The topic of the manuscript should be ofvery high significance?and interest to experts in the field, while also highlighting its wide appeal to the journal’s general chemistry readership.

修改后的要求為:

  • Work should beoriginal, of outstanding significance?and of interest to?our broad chemistry readership.
  • Work should be urgent, requiring ChemComm’s accelerated

CC的發展情況,從某種角度揭示了傳統化學領域的狀況,熱門領域的研究人員不斷增加,而傳統領域的發展似乎很緩慢。評價導向、追捧熱門與研究領域的更替共同導致了傳統學科方向的發展瓶頸。但如果評價一項成果的科學性、科學價值與一本期刊的影響力可能需要多個維度,就像評價一個人,你不可能從一個側面就決定其特征,立體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評價,可能是更為客觀的標準。畢竟影響因子只是個數學公式的推演,公式改變就會對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科學依舊在那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依舊需要不斷推進。

當然,筆者需要聲明的是,我們的出發點是將兩本同屬化學綜合領域,歷史同樣悠久的期刊進行發展脈絡的梳理,兩本同樣值得尊敬的百年老刊均是化學和相關領域研究者心目中非常有分量的期刊,影響因子等指標其實很難對這種級別的期刊進行評價,因為這與科學界研究熱點和方向的更替息息相關。本文的主旨是希望用多維度的視角來看待期刊的發展,因為貢獻科學永遠是學術期刊的初心

本文由Free-Writon供稿。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材料人網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kefu@cailiaoren.com。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