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院士最新Science:在室溫高濕條件下穩定黑相甲酰胺鈣鈦礦的形成


【引言】

鹵化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的高功率轉換效率(PCE)歸功于其高載流子遷移率和擴散長度以及活性層材料的可調節帶隙。黑相甲酰胺鉛碘(α-FAPbI3)的帶隙最窄(薄膜中為1.45 ~ 1.51 eV)。在環境條件下,由于大尺寸的FA+會引起晶格畸變,該相容易轉變為寬帶隙黃色非鈣鈦礦相(δ-FAPbI3),因此已經開發出穩定α-FAPbI3鈣鈦礦薄膜的方法。其中一些方法涉及混合其他陽離子、陰離子或兩者混合以形成雜化甲酰胺鈣鈦礦,如FAxMA1-x雙重陽離子;FA1-x-yMAxCsy三重陽離子;甚至FA+、MA+、Rb+、Cs+、SCN-和Br-多種陽離子-陰離子雜化。雖然這些改性提高了PCEs的穩定性和增強,但高質量的鈣鈦礦和鈣鈦礦中間薄膜必須在惰性氣氛中處理,并嚴格控制溫度和相對濕度(RH)。這些要求極大地限制了PSCs的生產和應用。前驅體在常用溶劑和薄膜中的相互作用起到了穩定作用。這些相互作用控制鈣鈦礦片段的組裝,并影響框架的穩定性和性能。

【成果簡介】

今日,在南京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黃維院士南京工業大學陳永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團隊等人帶領下,報道了一種穩定的黑相α-FAPbI3的合成,在其制備過程中對環境條件不敏感。以離子液體甲酸甲胺(MAFa)為原料,制備了垂直取向的碘化鉛(PbI2)薄膜。與常用溶劑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亞砜(DMSO)不同,MAFa溶劑通過C=O···Pb螯合和N-H···I氫鍵與PbI2的強相互作用,促進了PbI2相對于底物的垂直生長。甲脒碘(FAI)可以通過原位形成離子通道進入PbI2薄膜,顯著降低了薄膜的形成能壘。無論RH(20 ~ 90%)和溫度(25°~ 100°C), α-FAPbI3都能快速轉變為穩定的黑相α-FAPbI3。團隊在環境空氣中實現了大于24%的PCE,在充氮手套箱5000小時可以保持93%的初始效率,熱穩定性達500小時(在85°C保持80%的初始效率),穩定連續光脅迫下(在最大功率點運行500小時后,仍保持了90%的初始效率)。相關成果以題為Stabilizing black-phase formamidinium perovskite form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發表在了Science

?【圖文導讀】

圖1?前驅體在不同溶劑中的化學環境

?2 PbI2@DMF:DMSO和PbI2@MAFa薄膜的形貌和結構表征

?3 從PbI2@DMF:DMSO和PbI2@MAFa薄膜中獲得FAPbI3的結構表征

?4 光伏器件性能

?文獻鏈接:Stabilizing black-phase formamidinium perovskite form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Science,2021,DOI:10.1126/science.abf7652)

本文由木文韜翻譯,材料牛整理編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