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最新Science!


【導讀】

溶液處理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s)的功率轉換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逐漸提高,部分原因在于鈍化鈣鈦礦吸收層和電荷傳輸層之間的晶界和界面。二維(2D)鹵化物鈣鈦礦(HaP)鈍化層在提高開路電壓(VOC)和填充因子(FF)方面最有效,通過在3D HaPs上旋轉涂覆分散在異丙醇或氯仿中的有機陽離子來生長。該涂層從3D鈣鈦礦層中去除了一些過量的碘化鉛(PbI2),然后形成異質2D相或寬帶隙2D HaP的超薄層。然而,缺乏對2D HaP的相純度、薄膜厚度、取向和結構相的控制,限制了它們作為界面鈍化層的使用。此外,固態平面內生長難以擴展到大面積。因此,一直缺乏制備具有所需能級、厚度和方向的溶液處理的3D/2D HaP異質結。

【成果掠影】

在2022年9月22日,美國萊斯大學Aditya D. Mohite和Jacky Even(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溶劑設計原理,用于制造溶液處理的3D/2D HaP雙層結構,具有任何2D HaP所需的薄膜厚度和相純度。其中,包含Ruddlesden-Popper(RP)、Dion-Jacobson(DJ)或交替陽離子中間層(ACI)——由通式L'An-1BnX3n+1(DJ)描述,其中L'是長鏈有機陽離子,A是小的一價陽離子,B是二價金屬,X是一價陰離子,并且n是沿堆疊軸的PbI6鍵合八面體的數量。通過利用溶劑介電常數和Gutmann供體數,可以在3D鈣鈦礦上生長具有所需成分、厚度和帶隙的相純2D鹵化物鈣鈦礦疊層,而不會溶解下面的基板。表征揭示了一個20 nm的3D-2D過渡區域,主要由底部3D層的粗糙度決定。2D鈣鈦礦層的厚度依賴性揭示了n-i-p和p-i-n架構的預期趨勢,與2D鈣鈦礦的能帶對齊和載流子傳輸限制一致。實驗測得光伏效率為24.5%,保持99%初始光伏效率的時間(T99)超過2000 h,具有出色的穩定性,這意味著3D/2D雙層繼承了2D鈣鈦礦的固有耐久性而不會影響效率。研究成果以題為“Deterministic fabrication of 3D/2D perovskite bilayer stacks for durable and efficient solar cells”發布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


【數據概覽】

圖一、溶液處理的3D/PP 2D HaP雙層堆棧的設計原理?202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圖二、n=1至4的3D和3D/PP-2D HaP雙層的結構和光學光譜表征?202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圖三、3D/PP-2D HaP界面表征?202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圖四、3D/PP-2D(BA2MA2Pb3I10)HaP雙層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性能和長期穩定性?202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文獻鏈接:Deterministic fabrication of 3D/2D perovskite bilayer stacks for durable and efficient solar cells. Science, 2022, DOI: 10.1126/science.abq7652.

本文由CQR編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