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當前對材料科研存在的誤解!


從事材料科研的你,是不是總是被“吐槽”呢?下面這些有沒有“中槍”?

1:材料性能好又怎樣,離應用還很遠!

如果留意報道性能優越的新材料的新聞,下面常會遇到有人留言:“呵呵,這有什么了不起,它離應用還很遠啊!等真正量產了再來吹吧“底下也是一片點贊!

不可否認,實驗室研發的新材料,大都的確離市場化應用還有較遠的距離。甚至,大部分可能永遠也不會走向量產。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材料科研的價值。沒有前沿的工作,何來后面的工業應用。更何況,材料應用投產,并不單單是材料性能上的考量,決定因素還是市場、產業。這些,本不應該只是只是材料科技工作者的事。

2:中國的材料科研論文的量是有了,但質呢?

前段時間有消息稱,中國的材料科研論文已經是全球第二了。不過,這件事收獲的更多的是可能是批評和質疑:”量是有了,但質呢?盡是一些垃圾文章有什么用”

誠然,材料科研論文在以唯SCI論的大背景下,質量參差不齊。不過,在吐槽灌水、垃圾文章泛濫的同時,質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去年,我國已在Science、Nature上發表了十數篇文章,至于算上兩者的子刊,那就更多了。假如經常閱覽國際材料科技新聞,似乎遇到華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的也概率非常高。甚至我已經有一個錯覺,世界的材料科研是不是被華人給包圓了?幸好,這只是個錯覺。

事實上,我們也不用擔心量上去了,質上不來。科研單位雖然對SCI有硬性規定,但國內科研業內還是有其他標準,只有原創科技創新、高質量科研才能服眾。當年某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最高獎,卻因有“跟隨性創新”的嫌疑在國內科研界炸開了鍋。

3:中國的科研經費只有40%用于研究,60%用于開會出差。

曾幾何時,網上流傳出“中國的科研經費只有40%用于研究,60%用于會議等等”的言論,引來不少人為此“痛心疾首”、”感慨萬千”:“好好的科研經費,竟然被這些”磚家“吃喝玩樂了!”

的確,國內材料科研界貌似是喜歡“開會”,只要有時間有錢,一年到頭盡參會也是有可能的。不過,60%的科研經費用于開會出差顯然是無稽之談。于材料科研而言,項目經費最大的幾項是原材料費、設備費、測試費,這三項已經在60%左右,而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只在10%-15%左右。交一份會議費占60%的項目書,我只能說這是對審計人員智商的侮辱。

再退一步說,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也屬于正常的科研支出,它并不是什么吃吃喝喝、游山玩水。

4: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0%

同第三條一樣,這也是科研在網上經久不衰的”槽點“。而所謂科技成果轉化率這個數字也老在變。一種流傳較廣的說法是”世界銀行統計到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只有15%。“官方上也常有論調,中國的轉化率只有10%,不足世界的40%。好吧,我們的科研又被認為是”費錢“、”無用“。

且不說這個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概念界定和測算方法目前世界各國沒有定論。即使能夠界定,這個指標也很難體現科研的價值。比如,基礎性的材料機理探索成果,自身是很難將其轉化的,而只能間接地為其他材料科研提供知識。材料科研成果轉化,很多時候存在一個較長的轉化周期。我曾呆過的實驗室一項研究成果,還不是產業化,光小規模生產就走了七年。還有一些新材料,在當時找不到用途,真正大放異彩可能在幾十年后,例如手機屏幕上的康寧玻璃,就被其公司”雪藏“了五十年之久。誰又能想到,現在所謂的”雞肋“最終會不會成為”金母雞“。

而且,材料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和收益也不是同等的。這一點,我們應該向風險投資公司學習。或許一家投資公司所投資的項目90%都失敗了,但只要剩下的10%成功了,足可以抵消失敗項目的損失,因為項目的成功將帶來幾十倍幾百倍的收益。

結語:國內材料科研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過,有些問題可能是世人對科研的不理解而導致的。相信在未來,國內的材料科研,應該會帶給大家更多的”美好“吧!畢竟,它是我們這些搞材料科研的事業。

本文由節操喪失投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