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跟蹤 | 南京理工大學曾海波教授SCI發文報告及課題跟蹤


材料人網將陸續跟蹤各大課題組學術進展,皆從課題組帶頭人的SCI發文數據分析開始。

提起曾海波教授,相信材料人們并不陌生,材料人網也多次報道曾老師團隊研究成果。

曾教授現供職于南京理工大學納米光電材料研究所,并任所長、新型顯示材料與器件工信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是國家優青、萬人計劃拔尖人才、長江學者青年學者,先后在中科院固體物理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職,主要從事新型顯示材料及器件研究,包括新一代發光量子點、二維超薄發光材料、特種照明發光器件、柔性顯示發光器件等

曾教授作為材料界的年輕一代領軍人物,發表了大量原創性、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對曾教授的發文狀況進行分析和梳理有助于材料人們了解材料界前沿的科研成果,希望小編的整理分析能使材料人們有所裨益。

ESI高被引文章和熱點文章有哪些?

截至目前,曾海波教授共發表SCI收錄文章166篇, 其中ESI高被引文章20篇,熱點文章4篇,現列表如下:

表1 ESI高被引文章前十位

由于篇幅所限,小編列出了ESI高被引文章的前十位,從表中可以看出,被引頻次最多的文章為707次,這些高被引文章均發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Nano、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中,其發表時間大部分在2010年前后,在此期間發表的文章質量極為突出,對應他在中科院與國外接受科研訓練的時期。2013年以后,進入高被引行列的文章呈現迅猛增長的勢態,正好對應他帶領南理工納米光電所與新型顯示工信部重點實驗室獨立從事科研的黃金時期。

表2 ESI熱點論文

上表列出了ESI熱點論文,值得注意的是,論文均為近兩年發表,其中發表在德國應化(Angew 2015, 54, 3112)上的這篇文章在國際上率先理論提出了銻烯砷烯及其衍生二維發光材料概念,獲得了Nature等學術媒體的高度評價,稱其“具有藍光器件應用前景;發表在先進材料(Adv. Mater. 2015, 27, 7162)上的這篇文章首創了全無機鈣鈦礦紅綠藍三基色發光二極管,被Nature Nanotechnology評論為“首次(first)”、“開啟了(opened)無機鈣鈦礦LED”,獲江蘇省顆粒學會創新獎特等獎(2016)

哪些期刊收錄大牛文章最多?

通過對影響因子10以上SCI期刊收錄文章的分析可以發現,曾老師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A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文章為10篇;Advanced Materials為8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為7篇。

下圖為收錄文章數排名前十的期刊:

圖1 收錄文章數前十期刊

可以看出,在發文數量排名前十的期刊中,影響因子在10以上的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的發文總數占到了排名前十期刊發文總數的三分之一,這說明曾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極大認可,發表在這些頂級期刊的文章能夠更快地促進相關領域研究的深入和發展。

哪年發表的文章最多?

從餅狀圖中發現,2015年之前,發文數量相差不大。其中,2016年發表影響因子10以上期刊論文20篇,且近兩年來,文章的發表數呈高速增長趨勢,而這兩年正是曾教授進入南京理工大學任教后,納米光電材料研究所高速發展的階段。這說明,南京理工大學納米光電材料研究所在曾教授的指導下,其優越的研究環境吸引了大量人才的加盟,使得研究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科研成果持續增長。據悉,該研究所2016年10月份被直接認定為新型顯示材料與器件工信部重點實驗室,既是對他們前期工作的認可,預期也將會進一步推動他們高水平原創產出。

圖2 各年發表文章數

主要研究成果有哪些?

▲?在國際上率先理論設計了新型超薄二維半導體砷烯、銻烯(Angew 2015, 54, 3112),Nature等15個學術媒體評論其“具有藍光器件應用前景”;

▲?在國際上首創了全無機鈣鈦礦全彩發光二極管(Adv. Mater. 2015, 27, 7162),被Nature Nanotechnology評論為“首次(first)”、“打破了(break)鎘系壁壘”、“開啟了(opened)無機鈣鈦礦LED”,獲江蘇省顆粒學會創新獎特等獎(2016);

▲?提出了氧化鋅藍色發光間隙鋅缺陷態模型(AFM 2010, 20, 561),單篇研究論文獲引用700余次,獲安徽省科技一等獎(2012);

▲?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白石墨烯絕緣體-半導體轉變(NL 2010, 10, 5049),NPG Asia Materials評論為“白石墨烯的升起”,獲SCI他引250余次;

▲?實現了碳點高效固態發光與背光源白光LED(Angew 2015, 54, 1759),ChemistryViews等評論為“低成本環境友好的熒光粉與白光LED”;

▲?發展了系列n型摻雜氧化鋅納米晶打印柔性透明電極(Angew 2015, 54, 462),被NanoWerk評論為“同期最佳性能”;

▲?實現了銅納米線彈性電極穩定性的1000多提提高(NL 2014, 14, 6298),被NanoWerk等亮點評論為“超穩定的彈性電極”。(摘自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網站)

最后,附上曾海波教授課題組的網站,點擊這里即可進入,及其論文實時記錄網頁,有興趣的材料人們可以進一步了解曾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本文由材料人電子電工學術組大城小愛供稿,材料牛整理編輯,感謝曾老師對材料人網的支持和厚愛。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張金睿供稿,材料人網編輯整理。

材料人網向各大團隊誠心約稿,課題組最新成果、方向總結、團隊訪談、實驗技能等皆可投稿,請聯系: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或 QQ:97482208。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