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內外科研學術環境有何不同,看中南大學喻海良教授怎么說
喻海良老師
近日,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升華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喻海良老師接受了材料人的專訪,以下為采訪內容:
材料人:當初喻老師基于什么考慮選擇材料塑性加工這個研究方向?
喻老師:本科時,我是東北大學材料成型及塑性加工工程。后來保研到本校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主要是研究軋制成型、塑性加工這一領域,并且在當時是國內唯一一個以軋制為核心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導師是這個國重的主任——劉相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軋制成型。研一的時候,做了兩個關于塑性加工的項目后,我覺得自己對此非常感興趣,就主動跟老師說想繼續把這個方向一直做下去。一個是我發現塑性加工領域和其他材料研究領域一樣,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再者,塑性加工這一塊畢業生在求職的時候相比其他材料專業具有很大的優勢。
材料人:您在臥龍崗大學呆過五年多,您感覺國外做學術,做科研與國內有哪些差異?
喻老師:在澳大利亞時,我個人感覺就是老師相對數量較少,一個大的學院也就30來位老師。但是,我現在工作所在單位——中南機電學院,整個院有100多位老師。僅就學術成果而言來說,兩邊的學術成果數量是相當的。澳大利亞的絕大部分老師都會敬業地去研究學術,因為如果你僅僅教學而不去做科研的話,可能會面臨失業或者說是被給予繁重的教學任務。一般來說,老師每年只要上兩門課,時間分配方面如下:40%的時間用于教學,10%的時間用于管理,余下一大半的時間都要用來科研。倘若你不去做一些學術成果出來,那么又如何體現這50%的時間的價值?再一個,澳大利亞的老師全部都是年薪制,工資與論文數量、科研成果產出無關。而中南這邊老師的基本工資是很低的,主要是靠績效,而績效和你的科研成果產出掛鉤,這會促進一部分老師更加投入地去做科研。但是我了解到由于政策導向,也有很多人會把精力投向一些容易出績效的方向上,而不是潛心地把一個方向做得更深入。國外的話,講究一些原創性的工作,而國內主要是風險性小的工作。另外,澳大利亞那邊我觀察到博士生、博士后的數量比較多,而中南這邊的話數量相對較少。這個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國內的博士后薪水相對來說沒有國外的高;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博士后的認可度相對比較低。我感覺這可能是國內高校在招聘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歧視了一些國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導致一些優秀的博士、博后想法設法地去國外尋求工作的機會,而不是留在國內全心全意的找份工作。所以,你看現在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學院,有100多位老師,但是博士后的數量卻可以用指頭數的清,我覺得是很可悲的一點。在國外的話,科研工作并不是全部壓在博士生的身上。對于博士生培養,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一個系統的培訓,從博士開題,到應該掌握哪些技能以及學術素質的培養,到寫出研究報告或者學術論文,不是單一的去考量學術論文的數量,假若能寫出一些好的研究報告也是可以的(比如橫向課題)。在國內的話,一般是去定量地從學術論文角度去考量一個學生,能有幾篇學術論文就可以畢業,就能獲得多少獎學金,而不是去考量學生的真實貢獻。有些學生會參與一些企業的課題,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這里頭有可能沒法體現出學術論文。我的感覺就是現階段,國內想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由于政策的導向性很大并且政策的變化比較大。國外的話,這個體制已經很久了,比較穩定,新的一個教師只要去適應這個體制就好了,而在國內的話,今年是這個政策進來的,但是過了那么,比方說兩個月,這個政策變了,所以有時候需要去調整一些東西,以前想做什么東西,可能之后會有一些變化。
材料人:您能簡單描述一下臥龍崗大學在您的研究領域中的情況嗎?
喻老師:我在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時,主要是做軋制這一塊。準確來說,是做特種軋制。我個人認為,傳統的軋制屬于一種夕陽產業,包括鋼鐵的軋制、熱軋、室溫軋制等,這些東西已經工業化幾十年了,近些年來國內把軋制的冷卻和軋后的冷卻、軋制過程中晶粒的控制進行了優化。總體而言,這些工作是相當于是在打補丁,因為這些技術之前都有了。而我在澳大利亞的工作——深冷軋制技術,也就是我們把材料從室溫降低到零下幾百度,然后再進行變形,相對而言,這是一種新的技術,以前沒有人研究過的。雖然說,深冷軋制技術推廣的面還不是很廣,但是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具有很多的挑戰性,做出來了就是你的發現,而不是有意無意地去給別人打工。對于一個大學老師,應該要提出自己的研究體系,而不是別人提出一個思想,我們去想法設法地去證明這個思想,應該要提出一個想法然后去把它做深,然后在推廣出來。在澳大利亞期間,我們提出了這個深冷軋制的理念和技術,建立了這個研究領域,然后我們圍繞這些技術去開展一些工作研究,目前已有一些很好的導向作用。如果將來成功了,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專利,而不是成功了專利還是別人的。對于我個人來說,作為一個青年教師,我還有30年的科研生涯,前十年我主要是想開辟自己的小領域,然后再花10年把去把這個領域做深做透,然后再用十年去推廣運用。這就是我的規劃,每年都會做很多工作,但如果這些工作都是別人讓你做的或者是你跟隨別人去做的,倘若說別人已經換了個方向,在岔路口轉了個彎,而你是后來進入這個領域,你可能還以為這個方向有前景一直朝前走。
材料人:您覺得您未來發展的側重點會放在哪個或哪些方向上?
喻老師:一方面,我現在回到國內,我可能會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些微調,會適應國情,看看企業有什么需求,單位會有哪些重大科研,我會去參與這些課題。另一方面,我肯定還是會延續之前的研究方向,作為一個教授,還是要提出一個思想,而不是說把所有的問題都自己解決,并且將來通過一定的發展,我肯定還是要組建自己的團隊,而團隊的工作是要協調發展的,前沿方向的課題必須做,因為過20年后,當我走到某一個學術場合,當別人提起深冷軋制技術或者特種軋制技術,還能提到喻海良這三個字的時候我會非常高興的。現階段,我并不會完全去附和學院領導的一些安排,如果這樣去做的話,我就是一個打醬油的了,過了很多年后,別人提起我,感覺我什么都做了,但是就是不知道我到底是做什么的了,這是一個很可悲的事情了。我會參與到學院的一些工作,但是不會把自己的“根”給丟了。我個人認為,學院引進一個教授,還是希望能開辟一個新的方向,而不是說這么大的一個學院十幾年總是那么幾個方向,或許隨著某個行業的凋零,整個學院可能也就凋零了,還是希望能為學院引入一些生機活力。
材料人: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您課題組目前的科研工作和發展情況?
喻老師:我是16年11月來中南的,回國剛3個月的時間,中間還有一個春節,還談不上擁有自己的課題組。前期的話,我主要把我之前的想法落到實處,進行一些課題申報,申請相關課題和科研經費。科研經費到位后,我打算招一個助研,然后要購置一些關鍵要用而學院沒有的設備,我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輕合金研究院已經包含了我所需要的一些大型設備,我自己主要是先買一些小設備,比如低溫成像儀、低溫溫度檢測設備等。由于我到中南的時候,已錯過了研究生招生的時期,所以預計明年要招幾個研究生。另外的話,我要整理一下前期的研究結果和想法,方便后續工作的開展。
材料人:您覺得未來還有什么值得探索的問題?
喻老師:我在澳大利亞期間,主要是提出了一個方法(深冷軋制),并且驗證了這個方法的可行性。但是制備的材料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圍繞鋁材料進行加工制備的。這種深冷軋制的技術能否用于其它材料還值得探索,因為每種材料的塑性變形能力、加工方法是不一樣的,應該盡可能探索更多的材料,去適應這個工藝。另外,在原有的深冷軋制技術的基礎上,我想把深冷軋制技術和疊扎技術結合起來,去制備一些低熔點的新材料,包括Li等,將來可用于能源、化學催化、儲能等領域。
材料人:能不能給提一下材料科研領域青年人才的一些建議或者意見。
喻老師:對于搞學術的青年人才,我第一個想說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完全的跟著別人走。很多年輕的博士生、博后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這些成果一般都是老師安排的。剛起步階段可以這樣,但是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一定要有自己的學術思想,能夠去踏踏實實地去看一些學術論文,然后提煉出自己的可做的東西,然后可以寫好基金申請書,可以把這些想法利用現有的設備做出一點成功。第二點,對于一個年輕的老師來說,到一個新的單位,要學會適應,盡可能利用單位現有的條件去開展工作,而不能夠一味的埋怨(我的想法做不出來,這里缺乏哪些設備),就怕一直埋怨后,時間就這么過去了,但是自己卻什么都沒做出來。可以利用現有的條件先做出一部分結果,爭取一些科研經費后或者利用其它的平臺,自己創造條件去做余下的工作。第三個是要把自己放到國際平臺上,時刻保持更大的科研動機,爭取做一個國際的領域引導者,而不是某一個單位的引領者,促使自己不斷提高學術水平,而不是滿足現狀。
后記:喻老師愛寫博客,常在科學網上分享,感興趣的話可以進入他的博客
本文由材料人線下交流組織材料人協會長沙分會劉沐(微信號:時光雕刻家)采訪、易珂可攝像。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