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金屬物理“四大名旦”的傳奇嗎?
今天,材料人來給大家說說金屬物理“四大名旦”的傳奇。
事情要說回到1952年。北洋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關采礦和冶金系科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北京鋼鐵工業學院(1960年改名北京鋼鐵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至今)。1954年,剛剛回國任教的柯俊先生向學校建議培養金屬物理方面的人才并建立相應專業,并著手為金屬物理專業擬定教學計劃。
建系伊始,柯俊先生四處奔波為金屬物理專業爭取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學者到校擔任金屬物理各主要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在柯俊先生的努力下,金屬物理專業組成了柯俊、張興鈐、肖紀美、方正知四位教授的豪華陣容。四位教授水平之高,吸引國內眾多知名大學慕名派到金屬物理教研組進修的教師絡繹不絕,金屬物理“四大名旦”由此而得名。
不僅如此,金屬物理教研組還形成了以“四大名旦”為支柱的學科梯隊,即:以柯俊先生為首的相變組,以張興鈐先生為首的力性組,以肖紀美先生為首的合金理論組以及以方正知先生為首的X射線組。
柯俊
柯俊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黃巖,1948 年12 月份獲得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學位。在留英期間,柯俊先生在研究的過程中首次發現并提出鋼在固溶體分解發生相變時貝茵體轉變的切變位移機制,證明其是與珠光體、馬氏體不同的相變,建立了貝氏體相變切變理論。由此,柯俊先生被國內外同行稱之為Mr. Bain(貝茵體先生)
1953年8月,柯俊先生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來到了正在草創階段的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在加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后,柯俊先生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參與創辦了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培養了大批理工結合的優秀專業人才。
柯俊先生率先應用電子顯微鏡進行研究,并與錢臨照、郭可信一起成立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成立。柯俊先生還組織了中日雙邊電鏡研討會,成立電子顯微鏡培訓中心,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電鏡人才。
1974年,柯俊先生領導與組織北京鋼鐵學院成立冶金史研究室,系統開展冶金與材料史的研究,創設了科學技術史學科。在最新公布的“雙一流”名單中,北京科技大學成為了科學技術史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1996年,柯俊先生負責北京科技大學“工科大學本科教改”項目,啟動了“大材料”專業試點班的教學改革。
因此,除了“貝茵體先生”之外,柯俊先生還被稱為是“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的先驅者”“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我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奠基人”“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張興鈐
張興鈐先生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河北武邑,1947年赴美留學,先后獲美國凱斯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博士學位。
在美留學期間,他系統地研究了蠕變過程中多晶純鋁及合金的形變、斷裂機制,先后發表八篇論文,被國際學術界廣泛引用,成為金屬蠕變結構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1955年張興鈐先生回國,并受柯俊先生邀請加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擔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
建系伊始,張興鈐先生大膽講授當時是最前沿但還不為學界接受的“位錯理論”,并編寫了我國金屬物理專業最早的通用教材《金屬及合金的力學性質》,相繼被國內多所高校采用。
1961年,張興鈐在北京鋼鐵學院指導金屬物理教研組老師進行金屬分析
1963年,因國家緊急征調進入核武器研究院的人才,張興鈐先生參與到核武器研制領域,組織領導核材料、爆轟物理、核測試等方面的實驗研究。
張興鈐先生曾任中國核學會核材料分會的副理事長,積極為核材料研究領域打造交流平臺。1997年,在斯坦福大學召開的國際裂變材料保護研討會上,已76歲高齡的張興鈐先生作為中國代表向世界各地的核材料專家作了《中國核材料控制的實施》報告。
肖紀美
肖紀美先生1920年12月7日出生在湖南鳳凰縣,1948年2月考入密蘇里大學礦冶學,只用兩年半的時間就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因回國受到阻撓,肖紀美先生先后在美國數家公司從事金屬材料的熱處理,鉻錳氮不銹鋼的相圖、相變和力學性能方面的系統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節鎳奧氏體不銹鋼基本成分設計和力學性能計算的新方法。
幾經周折,肖紀美先生于1957年回國,在柯俊先生的積極爭取下,加入了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至此,肖紀美先生在金屬物理專業的講臺上一講就是半個多世紀。
1957年,肖紀美先生開設以性能為線索的“金屬材料學”;1980年,肖紀美先生開設了“合金能量學”,把經典熱力學的知識外延,首次用能量的觀點來分析合金的過程、結構和性能,而后應用熱力學、統計物理、彈塑性力學、表面力學、固體物理等基礎知識,根據合金的結構計算合金的能量,提出了過程的三原理和能量分析方法,使專業課具有新的內容和思路;1984年, 肖紀美先生開設了“材料學的方法論”。
肖紀美先生主講材料名師講壇
在80周歲成為資深院士時,肖紀美先生就宣布不再參加各種開幕式和鑒定會,但對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廠礦企業邀請的學術報告情有獨鐘。即使在90多歲高齡,肖紀美先生仍然堅持給本科生、研究生進行系列講座。
方正知
方正知先生90華誕圖片
方正知先生于1918年11月出生于安徽樅陽,1946年赴美留學,先前往科羅拉多礦業大學,后進入密蘇里大學學習。1949年6月,方正知先生獲得密蘇里大學冶金系碩士學位。受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工學院院長魏壽昆邀請,方正知先生回到母校工作。
1950年,方正知先生從事物理冶金本科課程的教學,講授合金理論、射線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次年,方正知先生應用美國人編著的最新教材,又為研究生開設了當時很前沿的粉末冶金學課程,同時帶動了該門學科在國內的發展和應用。他還在校舉辦輕金屬專業班,培養了全國最早的一批輕金屬冶煉人才。
1952年院系調整,方正知先生進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工作。到校后,方正知先生開始仍然從事物理冶金課程的教學,后來專注于X射線分析的教學與研究。1953年起,他率先在國內為金相專業開設了X射線金相學和為金屬物理專業開X射線衍射學兩門課程。
在方正知先生努力下,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建立起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現代X射線學研究中心。他帶領師生在1962年全國首屆X射線和電鏡學術會議上報告了合金亞晶結構的X射線消光和擺動曲線研究技術的研究成果,在會上發表了兩篇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1962年他被高教部批準為金屬物理研究生導師。
1957-1959年,方正知先生赴蘇進修。回國后,奉冶金部派遣,方正知參加了由北京鋼鐵研究總院主持的第一顆原子彈鈾同位素分離膜的攻關研制,后調往北京第九研究所(現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1979-1980年以及1989-1998年退休返聘期間,方正知先生分別從九院和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所回到北京鋼鐵學院,兼職帶領博士生開展X射線吸收限細結構譜的研究,仍然繼續著當年的X射線分析教學和研究工作。
現在,金屬物理專業早已調整為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金屬物理四大名旦講課的聲音也不再在講臺上響起,但北京科技大學校內仍然聳立著一座樓——金物樓。這座當初因金屬物理專業的創立而創建的,也是當時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第一座綜合性科研實驗大樓,現仍然屹立在校園中,接待著來來往往的人們。
本文圖片及主要文字內容來源于
1:北科大青年(微信號 )、北科材料長征路、北科校史館( )微信公眾號相關文章
2: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科學報】張興鈐的生命鈐記
3:中國科學院官網:肖紀美主講中國材料名師講壇第五講
材料牛編輯整理。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