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長春應化所AFM: 通過球磨TiO2剝離石墨構建石墨烯修飾的SiOx基負極
【引言】
石墨烯由于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成為了最受關注的材料之一,并在材料科學,催化,光學,傳感器,能量存儲和轉換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及應用。目前,研究者們已經開發了許多方法用于制備石墨烯,包括經典的Hummers方法,化學氣相沉積和機械剝離等。其中,球磨、微機械剝離或超聲等策略由于其過程簡易和產率高的特點,使石墨烯的制備更易放大生產。在本文中,作者發現通過將石墨與TiO2共混球磨,可以有效地將石墨剝落成多層石墨烯(MLG)。基于此方法,可以輕松地合成各種石墨烯改性材料。
【成果簡介】
近日,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明軍研究員首次報道了TiO2納米粒子在剝落石墨中的獨特作用,可以通過簡易的球磨方法有效地從石墨中制備出石墨烯改性的SiOx基負極。所制備的SiOx/TiO2@ MLG可以提供1484 mAh g-1的高可逆容量,并在2 A g-1的電流密度下穩定循環1200次。通過與高鎳正極匹配組裝成的全電池也展示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這證實SiOx/TiO2@ MLG LIB的實用性。相關研究成果“Unraveling Metal Oxide Role in Exfoliating Graphite: New Strategy to Construct High-Performance Graphene-Modified SiOx-Based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圖文導讀】
圖一 MLG的物相表征和合成示意圖。
(a)SiO2/G,Co3O4/G,TiO2 @ MLG和MLG樣品的XRD圖譜。
(b)原始石墨的SEM圖像。
(c,d)MLG的SEM和TEM圖像。
(e)不同金屬氧化物剝落過程的示意圖。
圖二 SiOx/TiO2 @ MLG的合成過程與表征。
(a)SiOx/TiO2@MLG的剝離和自組裝涂層工藝的示意圖。
(b,c)SiOx/TiO2@MLG的SEM和HRTEM圖像。
(d-g)SiOx/TiO2@MLG的TEM/EDX映射圖像。
圖三 SiOx基材料的表征。
(a)SiOx/G,SiOx/SiO2/G,SiOx/Co3O4/G和SiOx/TiO2@MLG的XRD譜圖。
(b,c)SiOx/G和SiOx/TiO2@MLG的拉曼光譜和XPS。
(d)SiOx/TiO2 @ MLG的孔徑分布圖。
圖四 儲鋰電化學性能表征
(a)CV曲線。
(b)電流密度為0.1 A g-1時SiOx/G和SiOx/TiO2@MLG的電壓與容量曲線。
(c)在電流密度為0.5 A g-1時,SiOx/G,SiOx/SiO2/G,SiOx/Co3O4/G和SiOx/TiO2@MLG的循環性能對比。
(d,e)SiOx/TiO2@MLG的倍率性能及對應的充放電曲線
(f)SiOx/TiO2@MLG在2 A g-1的電流密度下的長循環性能。
圖五 反應動力學分析
(a)SiOx/TiO2@MLG 和b)SiOx/G在0.1至1mV s-1的不同掃描速率下的循環伏安曲線。
(c)峰值電流與掃描速率平方根的擬合曲線。
(d)SiOx/TiO2@MLG和e)SiOx/G電池在不同放電深度下的HPPC比較。
(f)原始SiOx/TiO2@MLG和SiOx/G的EIS譜圖。
圖六 SiOx/TiO2@MLG | LiNi0.6Co0.2Mn0.2O2全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a)全電池示意圖。
(b)全電池的循環伏安曲線。
(c)在0.5下的不同循環的充放電曲線。
(d,e)全電池循環性能與倍率性能。
【小結】
總之,作者首次發現了TiO2獨特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將石墨剝落成多層石墨烯。這種獨特的方法可用于制備LIBs中的石墨烯改性的SiOx基負極材料,通過TiO2原位剝落石墨成為MLG,然后MLG可以均勻地包覆SiOx以構建SiOx/TiO2@MLG復合材料。并在鋰離子電池中證實了SiOx/TiO2@MLG的高儲鋰容量和循環穩定性。此外,提出的SiOx/TiO2@MLG | NCM622全電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超過300Wh kg-1。這種通用策略可以用于設計不同領域的各種功能性材料。
文獻鏈接:“Unraveling Metal Oxide Role in Exfoliating Graphite: New Strategy to Construct High-Performance Graphene-Modified SiOx-Based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DOI: 10.1002/adfm.201910657)
本文由材料人微觀世界編譯供稿,材料牛整理編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人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