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唯發新專輯 然而他的吉他手卻是位材料科學家
3月16日凌晨,竇唯發布了自己的最新專輯《山水清音圖》。有人說,竇唯不是那個搖滾憤青,時間的印記讓他更像是一個在用音樂說話的行為藝術家。對自己專輯的銷量和評價竇唯從不關心,態度是——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不強求。
不同音律的而小編自然屬于不懂的那一類。不過今天小編要介紹的也并不是專輯,而是其中的吉他手。
這位吉他手在網上也流傳多首作品:《將進酒》、《廢墟》、《張木生》等等。《廢墟》被收錄在校園民謠合輯《沒有圍墻的校園》中,《張木生》被收錄在2005年出版的雙CD合輯《未名湖是個海洋》中。
這位吉他手,就是中科院半導體所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陳涌海。
小編在半導體所杰出人才一欄的杰出青年頁面上找到了陳研究員的介紹文字: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0年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3年在北京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98年在中科院半導體所獲得博士學位。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半導體低維結構材料研究,主要包括應變自組織半導體量子點(線)材料的生長動力學研究、光學和電學性質以及新型光電器件;
2)新型復合納米材料研究,包括半導體納米顆粒、納米線材料及其物性等;
3)新型半導體光譜技術及應用,主要包括反射差分譜、微區光譜等;
4)半導體自旋電子學研究,主要包括圓偏振自旋光電流等。
先后主持了國家重點基礎規劃項目和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面上項目、中科院重點項目等十余個科研項目。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百余篇,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十余項。曾獲2004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先進個人稱號、2006年度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9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1年度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等獎勵和榮譽。
取得的主要學術成績:
1)在半導體低維結構的光學各向異性研究方面,將反射差分譜應用于半導體界面性質研究,揭示了界面原子偏析、界面結構和應變對量子阱光學偏振性質的重要影響;基于反射差分譜技術, 提出了一種測量量子阱激子各向異性交換分裂的方法,并演示了應變對激子精細分裂的調控作用;基于RDS技術,建立了半導體襯底材料表面亞損傷和內應力分布的新型表征技術,可用于我國 晶片材料相關高技術企業的產品檢測。
2)在半導體納米材料研究方面,提出并證實了組份調制表面上量子線生長的新模型;創新采用反射差分譜技術,觀察到了InAs量子點生長演化中的新現象,揭示了應變自組織生長的物理機制 ;發現液滴外延生長中的臨界現象,提出了浸潤層耗盡生長的液滴外延生長模型;針對量子點發光行為,提出了多模尺寸分布量子點載流子通道數學模型、以及考慮了量子點隧穿效應的速率方程模型等。
3)在半導體自旋電子學研究方面,利用單軸應變下的圓偏振自旋光電流(CPGE)技術,首次得到AlGaN/GaN異質結構2DEG體系中自旋軌道耦合系數,首次在常溫和宏觀尺度下觀察到AlGaN/GaN 、GaAs/AlGaAs異質結構中由二維電子氣(2DEG)自旋流產生的橫向霍爾電流(逆自旋霍爾效應),提出了一種測量凈自旋流的光電流方法等。
對于科研和音樂,陳研究員曾在接受一家報紙的采訪時做出回應:
成都商報:如果能重新選擇,你是做音樂人還是科學家?
陳涌海:當然還是搞科研。科研和音樂都是我喜歡的,搞科研更有把握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搞音樂就不好說了,音樂就是自己的業余愛好。
成都商報:你是如何平衡科學家和音樂人的身份?音樂對你進行科研有幫助嗎?
陳涌海:很簡單吧,科研是職業,音樂只是業余愛好,兩個都是我喜歡的,定位很清楚,不需要什么特別的平衡。彈琴唱歌可以緩解科研上的壓力吧,算是科研生活的一個很好的調劑。
材料牛編輯根據中科院半導體所、科技日報相關內容整理。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