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層完美石墨烯比表面積氮氣吸附測試基本原理簡介
□ 劉田宇
(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
【引言】
筆者在上一篇學術干貨文章中曾詳細推導了單層完美[注]石墨烯的比表面積。【1】文末提及該比表面積可以通過氮氣吸附(如常用表征比表面積的BET方法)來實驗測量。有讀者表示對這一塊內容非常感興趣。筆者在這里就這個主題再做進一步展開。。
[筆者注:“完美”表示無缺陷和無邊界,僅在熱力學0 K時可能存在。本篇文章為了行文簡潔,后文將“完美”定語省略。]
【推導】
第一步:氮氣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方式解析
根據2013年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2】第五大題所提供的信息,理論上氮氣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方式簡化圖如圖(筆者注:氣體的理論吸附方式可通過計算氣體-氣體作用力和氣體-基底作用力推導出。對于氮氣分子在石墨表面的吸附方式的研究可參見參考文獻【3】)。
通過觀察圖示結構,我們可以找到該結構的最小重復單元為圖1b所示的紅色區域,即一個氮氣分子和三個碳六元環。
圖1 氮氣吸附石墨烯(a)結構示意圖;(b)最小重復單元示意圖(圖示僅為一種抽取重復單元的方法,實際上還有另外幾種方法。但無論如何抽取,每一個重復單元都只包含一個氮氣分子和三個碳六元環。)。
第二步:計算每克單層石墨烯的理論吸附氮氣分子數
因為“每克單層石墨烯的理論吸附氮氣分子數”是一個具有標量性質的物理量(即其大小不隨數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這一步計算只需要關注第一步識別出的最小重復單元即可。
根據上一篇干貨文章的結論,每一個碳六元環實際包含兩個碳原子。【1】因而該最小重復單元包含:一個氮氣分子和六個碳原子。相應地,每克碳所對應的氮氣吸附分子數Nm為:
其中N(N2)為氮氣分子數,M(C)為碳原子的摩爾質量,NA為阿伏加得羅常數。這里引入NA是為了獲得單個碳原子的質量。計算結果表明,每克單層石墨烯理論上可吸附8.36×1021個氮氣分子。
第三步:計算每克單層石墨烯氮氣吸附總面積
實驗測量通常是在液氮的沸點溫度(77 K)下進行的。查閱文獻可知,此溫度下每一個氮氣分子的吸附橫截面積為0.157 nm2。【4】所以據此可以計算出每克單層石墨烯氮氣吸附總面積Sm為
不要忘了,上式僅考慮了單層石墨烯一側的吸附量。實際情況下單層石墨烯兩側均可吸附氮氣,故理論值應該是Sm的兩倍,即2620 m2/g。該數值非常接近于單層石墨烯的理論比表面積2628.8 m2/g,也證明了氮氣吸附是一種可以有效測量單層石墨烯比表面積的方法。
【說明】
?實際測量時(如BET)是測試氮氣吸附的體積,然后利用氣體狀態方程(往往是經驗方程)導出氣體的吸附質量,進而推算出吸附氣體分子數。上文所示推導假設了氮氣吸附時僅形成單分子層。實際測試時因為石墨烯存在缺陷以及多分子吸附層的形成等因素,會造成實測數值與理論計算值產生偏差。
?關于BET測試儀的操作方法可參見北大網站上的“ASAP2010比表面孔分布測定儀操作手冊”。【5】
【參考資料】
【1】劉田宇,單層完美石墨烯的理論比表面積推導,材料牛,http://www.szccc.org/86236.html
【2】2013年第45屆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理論試題部分第5大題:http://icho2013.chem.msu.ru/en/problems-solutions/icho-2013-problems
【3】W. A. Steele, Monolayer of Linear Molecules Adsorbed on the Graphite Basal Plane: Structures and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Langmuir, 1996, 12, 145-153.
【4】Ismail M. K. Ismail,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Adsorbed N2, Ar, Kr, and O2 on Carbons and Fumed Silicas at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 Langmuir, 1992, 8, 360-365.
【5】ASAP2010比表面孔分布測定儀操作手冊(PDF):http://www.chem.pku.edu.cn/instlab/pdf/ONLINETRAIN/ASAP-1.pdf
紐約市立大學張先苗對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專業意見,在此表示感謝。
文章評論(0)